201、黄彰健
黄彰健(1919—)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语言学家。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人,1919年2月生。抗日战争爆发后,考入中央大学, 1943年毕业获中央大学文学士学位,被分配到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49年以后随中央研究院迁居台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科学委员会国立研究讲座教授,1982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9年任中央研……[详细]
|
马立训(1919—1945)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于家庄人。特等战斗英雄、山东爆破大王。出生于矿工家庭,12岁下煤窑做苦工,后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当兵。1940年1月, 他在博山小田庄战斗中被解放入伍,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三营十二连当战士。10月随队到沂蒙山区作战。在进行反“扫荡”战斗时,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小分队,随队先后攻克水塘岗、小红山、周家崮等险要据点。在拔除青驼寺据点战斗中, 他手提浇上……[详细]
|
刘维重(1919—1999),神木县花石崖乡全家沟村人。刘维重1934年参加工作并加入共青团。1935年加入共产党并任佳芦县二区一乡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党支部组织委员、团支部书记、乡治保员等职。1936年任佳芦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乡党支部书记等职。1941年任乡长。1943年任乡政府委员、党支部书记等职。1945年任乡长。1948年调神府六区任区委组织科长,神府县公安股长等职。1950年任神木县公……[详细]
|
204、项耿
项耿 (1919.9 — ) ,又名陈桁根、陈德赓、陈德¥、项仲实,祖籍慈溪观城镇,上海南市人。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后,回慈溪。1938年夏秋间,参加中共慈溪县委领导的战时服务大队,并参加大队部的预备班,阅读进步书刊。9月,由朱洪山介绍,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观城镇青年支部书记。1941年4月在三北地区(慈溪、余姚、镇海的北部)区级党组织任组织委员、……[详细]
|
张耀 (1919年~1985年) 濮阳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一二·九-。抗日战争期间,在冀鲁豫边区根据地八路军部队历任区队指导员、营教导员、军区供卫部政治协理员、军区通讯队政委、军区军政干校中队政委。曾在滑县负责军事工作,先后担任长垣县武装科长、考城县民军政治主任。抗日战争中,参加了打击国民党顽固派、反扫荡和开辟根据地等工作,在滑县一带扩大抗日武装,带领队伍打……[详细]
|
206、白全福
白全福,1919年生于北京的一个艺人世家,相声大师。他是天桥著名艺人“云里飞”之后,幼年随父亲“云里飞二世”学滑稽京剧。15岁说相声,18岁正式拜于俊波为师。出师后,与罗荣寿、郭全宝等在济南演出。1942年末回到北京,在启明茶社与常宝霆合作,珠联璧合,在相声界颇负盛誉。解放后,先后加入天津红风曲艺社,天津广播说唱团,天津市曲艺团。他被撵出艺坛,到一个设备厂看大门,精神上的折磨,使白全福神经失调,成……[详细]
|
207、王金璐
王金璐,男,著名京剧演员。1919年11月22日生于北京原名王庆禄,曾用艺名王金禄。1931年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排在“和”字班,工武生。他先后从陈少武、曹心泉、文亮臣等老师学习老生、老旦。1947年参与组织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友剧团。后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建国后,任华东京剧实验剧团、上海京剧院演员,中国戏剧学院教师。2016年6月1日,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97岁。11岁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为第……[详细]
|
208、何泽涌
何泽涌,灵石县两渡村人,1919年出生于苏州,1937年就读浙江大学化工系,1939年赴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学医,1944年回国后,先后任山西女子医学校教员、山西川至医专副教授、山西医学院教授,1989年退休,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1年起,任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1985年起,任南京铁道医院顾问教授。何泽涌毕生从事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组织学与胚……[详细]
|
贾克 (1919~2007)原名曾志开。江西南丰人。中共党员。1938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系。历任晋察冀西北战地服务团话剧组长,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音乐系研究员,华北大学文艺学院讲师、第三文工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创作室副主任,山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省剧协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一、二届理事及第三、四届常务理事,山西省文联第二、三、四、五届副主席,省第三、四……[详细]
|
孟齐(1919~1984)本名邹善德,本县平溪河一口印人。民国八年(1919)六月出生于贫农家庭。孟齐10岁读书,18岁参加革命,历任新四军、解放军排长、指导员、教导员、科长、大队副政委、团政委和工厂党委副书记、书记,顾问等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孟齐参加战斗10余次,立大功1次,两次负伤,定为二级残废。孟齐上高小时,开始受到王寿山等进步老师影响,阅读《高尔基传》等书刊。二十五年(1936),……[详细]
|
许谷芬(1919~1979年),号国勋,泉州连理巷人,民国8年(1919年)1月生。家境清寒,2岁时丧父,一家四口全靠母亲做工维持生活。许谷芬在晦鸣中学(今泉州七中)毕业后,民国26年到晋江县祥芝小学当教员,后考入福建省立义务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晋江县朝阳民众学校校长和晋江县私立玉浦小学教员。此时抗日战争爆发,许谷芬参加进步剧团演出,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民国29年,许谷芬回泉州温陵中心小学任教。同……[详细]
|
王立辰(1919—1947),男,汉族,安徽省濉溪县陈集乡人。1919年,王立辰出生在濉溪县陈集乡一个农民家庭。9岁读书,20岁在本村二郎庙小学任教。1944年,新四军第四师收复淮北路西,王立辰毅然弃教从戎,投身革命。参加革命后,王立辰从事财务工作。当时,日、伪、顽军对游击区进行经济-,并经常抢掠扫荡;加上战争的破坏,田地荒芜,人民生活困苦,根据地财经工作异常困难。但王立辰想方设法在不加重群众负担……[详细]
|
陈编(1919-1942年),乳名佛,原名国才。生于陆丰县东海镇墟仔社。陈编在校读书期间,才智超人,善于言辞。民国27年(1938年)抗日0席卷全国,他积极参加青抗会的活动。民国28年初,前往地下党创办的葵潭三民中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8年(1939年)6月,陈编参加陆丰县工委在石柱村(今河西镇城)举办重建党组织后的第一期支部工作训练班。9月,龙山中学学生闹-,要求撤换校长,地下县委为……[详细]
|
王道宏(1919--1941),芜湖鸠江乡新庄村人,濮店小学毕业后入芜湖省立七中,继入南京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辍学回家,目睹日寇暴行投笔从戎。1938年9月,与6名同学前往当涂县大官圩,经粟裕支队-科长-指引,参加新四军,分配在二支队(即粟裕支队)战地服务团工作。战地服务团尽管生活艰苦,王道宏精神却很充实。王在团里曾演过史沫特莱及《放下你的鞭子》,与战友一起将日文标语、传单散发到敌占区芜湖城,受到……[详细]
|
王大化(1919—1946)潍县(今潍城区)东关人。1935年毕业于济南育英中学后,去北平入艺文中学高中部读书。1936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7月,为纪念爱国学生郭清用黑白版画描绘了“抬棺-”,遭北平政府通缉,-去南京,入国立戏曲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戏校迁往长沙,后参加洪深领导的演剧二队,活动于武汉、 重庆、 成都等地。曾撰写《八百壮士》剧本,并和刘岘创作《抗……[详细]
|
林若冰(1919-1945),女,马山乡人。11岁丧父,家境贫穷,从小操持家务,帮助耕种。民国20年(1931),人马山小学读书,受进步老师林科、林俭焘的教育,逐步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民国25年(1936),因穷窘退学。17岁,母亲托媒要把她嫁给一华侨地主作媳妇,多方努力,仍未能改变母亲主意,就选择逃婚的道路。经林科帮助,到香港一演员家做工。白天工作,晚上到陶行知办的“中华业余学校”学习。林伟明、……[详细]
|
217、王永京
王永京,原名王永发,别名王永明,道名王真明。民国8年(191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宾县地主家庭,后迁徙到依兰县八区永胜屯(今三道岗镇),曾当过三个屯的伪屯长。伪康德9年(1942年)10月,由道首姜洪宽发起,王永京加入普济佛教会收缘道。后升点传师、 弥勒总会干事。自封忠孝悌义圣贤军、圣贤王。王入道后极力发展道徒。从伪康德9年(1942年)到1959年,共发展骨干道徒和一般道徒1000余人。以劝善为……[详细]
|
武明(1919~1979),本名薛光庆,河北省永年县人。1939年4月入伍,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县农会生活改善部部长、县委会秘书长、区委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区委书记、县委敌工部副部长。1949年南下后,历任县委农运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湖南省水利厅政治处处长,水文站主任、机电处处长、洋淘湖农场党委书记。1960年至1962年11月,任国营钱粮湖农场党委副书记。……[详细]
|
唐法(1919~1949),原名修青,和平乡石荣村(今凤凰乡石沙村公所荣华里)人。因家境贫穷,11岁才开始读私塾。后在全县国民中学毕业.1949年春,他在石沙村小学教书。桂北人民翻身队越城部队来到石沙、荣华里一带活动。唐法在武工队长唐绍文的启发下,毅然丢下教鞭于6月1日到二美滩参加游击队。唐随部队到内、外建乡的山头、石冲、大田江一带活动。后来,又随部队进兴安漠川支援李裕平的高原部队开辟新区。从……[详细]
|
王志华(1919~1948)原名王恒茂。涞水龙门村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民兵中队长、青年救国会主任、房涞涿县民兵大队指导员、第五区武装部长。1938年,龙门村恶霸富农王相义父子侵吞村民渔产,王志华带头争讼,使王相义败诉被罚。1939年至1940年,龙门一带连续两年水旱成灾,粮食颗粒无收,王相义父子又勾串其他富农拒绝借贷。王志华组织成立了“借贷所”,带头开展借粮斗争,王相义只好开……[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