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凤安,又名轨道,1916年出生于儋县新英镇南岸村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读了三年初小,因家境艰难,-辍学。他胸怀大志,坚持自学,在家里一间简易小房的横梁上,挥笔写下“努力奋斗建造吾家邦”9个大字,以鞭策自己。1934年7月,考入儋县中学简易师范班(四年制)。在学校里,他不知疲倦地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在宿舍里,伏案攻读从党的秘密联络——“月丰理发店”借来的《共产党宣言》、《大众……[详细]
|
林家翘(1916.7.7-2013.1.13);Chia-Chiao;Lin,力学和数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北京市,原籍福建福州。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1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3年迄今历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学院教授、荣誉退休教授。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1),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2),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详细]
|
163、吴征镒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征镒,植物学家。原籍江苏仪征,1916年6月13日生于江西九江。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论证了我国植物区系的三大历史来源和15种地理成分,提出了北纬20°-40°间的中国南部、西南部是古南大陆、古北大陆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的观点主编的200万字《中国植被》是植物学有关学科及农、林、……[详细]
|
佘积德(1916~1981),金寨县斑竹园镇人。民国18 年(1929 年)参加革命,民国19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后担任苏维埃政府少先队指挥部政治指导员、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一八团政治处宣传队长、组织科长等职,参加了保卫鄂豫皖革0据地的4 次反“围剿”斗争。民国21 年,红军西征川陕,佘积德被抽调带领一支50 余人的工作队在江南地区发动群众、清匪反霸。民国22 年……[详细]
|
朱祖祥(1916年10月5日—1996年11月1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慈溪。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常委。朱祖祥于1916年10月5日生于浙江省慈溪县云山乡农村一个殷实家庭。父亲朱清奇是清末秀才,热心公益事业,在乡里颇有威望。朱祖祥小学毕业后,在塾馆诵读古文半年,旋跳级插班于宁波私立民强……[详细]
|
166、吴汝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汝康,解剖学、人类学家 1916年2月19日生于江苏武进。1940年获中央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49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6年8月31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精于人体解剖学和人类学研究。与他人合作出版的《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图谱》在国内外解剖学界享有声誉。在人类学研究……[详细]
|
167、魏荣爵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荣爵, 声学家 1916年9月4日生于湖南邵阳。1937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47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声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运用分子的弛豫吸收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低频声波在水雾中的反常吸收,指出声能耗散原因并得出水雾吸声普适公式。首创雾滴计数器。……[详细]
|
朱人俊(1916~1993) 1916年2月出生于南汇县惠南镇,家境殷实。1935年,他在上海大同大学读书时,在共产党员堂兄朱人秀的影响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1936年,因暴露身份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明治大学法学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从日本返回祖国,团结一批同学创立“南汇青年战时服务团”,积极进行抗战宣传、上街募捐及征集……[详细]
|
张恩虬(1916.10.26-1990.5.7),电子学家。广东广州人。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在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从事电子管的研究工作,首先研制成我国第一只实验型示波管。长期从事阴极电子学研究,提出了动态表面发射中心模型的理论,不仅能解释很多阴极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而且与最新表面分析仪器所得的数据也相吻合,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发展。领导研究室研制出……[详细]
|
170、申泮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申泮文,无机化学家 1916年9月7日生于吉林市,籍贯广东从化。1940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南开大学教授。曾任山西大学化学系主任,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长期致力于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多次举办不同层次的无机化学教师讲习班。撰写并翻译出版了一批无机化学专著和教科书。为发展我国无机化学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长期从事金属氢化……[详细]
|
171、沈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元,空气动力学家 1916年3月28日(农历)生于福建福州。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4年5月30日逝世。 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航空知识》首任主编。早年证实了高亚声速流动下似圆柱体附近可出现正常流动的局部超声速区,当速流马赫数增……[详细]
|
172、庄巧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巧生,遗传育种学家。1916年8月5日出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获学士学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先后育成中苏68、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12057、丰抗8号、丰抗2号、丰抗13号、北京837、北京841等20多个冬小麦良种并在华北地区推广,取得显著增产效果在育种中不断发掘新抗(病)源,倡导复合杂……[详细]
|
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出生于浙江黄岩。无线电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陈芳允出身于小地主兼营工商业者家庭,幼时读过几年私塾,1931年在黄岩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后到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中。当时正值全国上下都在反对日本强占东三省,-,-抗日等运动不断,他参加了到南京的-和-等活动。1934年,陈芳允考入清华大学……[详细]
|
田间 (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他作过一些探索,以平朴的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人生经历田间 (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1933年考入上……[详细]
|
田零,(1916.211--1997.9.5),原名刘瑞峰,长葛市后河镇洼李村人,共产党员。幼读私塾,在后河小学、长葛县中上学,受教师董树兰、亲戚范梦瑞等人的鼓励和影响,酷爱绘画。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洛阳参与上海救亡剧团演出抗战话剧,1938年9月加入共产党,并赴延安抗大学习,后入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专攻绘画,1939年7月结束学习,分配到晋察冀边区工作。毛主席……[详细]
|
胡宁(1916.2—1997.12) 江苏宿迁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学系二年级插班生,1938年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毕业,后在西南联大任教。1941年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深造,1943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3年至1948年,先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量子场论和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后在爱尔兰都柏……[详细]
|
177、王世真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世真,核医学家。原籍福建福州,1916年3月7日生于日本千叶。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8年和1949年分别获美国依阿华大学化学硕士、博士学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同位素应用训练班,1998年又建立了我国最先进的正电子发射断层——回旋加速器中心。在我国创建了同位素标记物合成、……[详细]
|
曾如阜(1916~1992年) 壮族。出生于奉议县田州镇。曾如阜自幼聪明好学,13岁时随父母定居广州,先后在广州培正中学读初中,广州广雅中学读高中。1939年于广东省文理学院数理化系毕业,年底与同学麦兆娴结为伉俪。时值抗日烽火熊熊燃烧,国难当头之际,曾如阜夫妇俩随抗战的师生队伍辗转于广西桂林,广东的连县、罗定,贵州的安顺等地,为抗战中缺员的中学担任数学教师。他在桂林逸仙中学任教时,受到中共地下党……[详细]
|
陆宝麟,(1916.6.19-2004.4.9),昆虫学家。江苏常熟人。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1944年获清华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对中国蚊类分类区系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主编《中国蚊科志》,记述中国蚊科17属360余种、附图1000余幅从事媒介蚊虫的生态学疾病传播以及防治研究,提出了蚊虫综合防治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城市灭蚊的方针策略。1980年当选为中国……[详细]
|
180、叶子龙
叶子龙(1916-) 中共-主席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副市长。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人,1916年12月29日生于浏阳石湾平安洲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在浏阳参加了儿童团,生龙活虎,干得有声有色,被团员们称作“赵子龙”。后将原名叶良和改为叶子龙,作为参加革命的新名字。1930年秋,在株洲参加黄公略军长的红六军九纵队机枪连,当了一名红小鬼,才14岁。1931年调到红三军教导团学习……[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