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尽日随流水,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首题写于桃江亭的集句联,寥寥十四字,巧妙地将“桃江”二字嵌-中,吟桃花之美,咏江水之秀,可谓传神之笔,脍炙人口,品味无穷,流传了100多年,作者萧大猷,桃江县杉树仑萧家村人,晚清进士、诗人。萧大猷(1844~1906)中等身材,面貌清癯,丰神朗秀,耿直豁达,有大儒之风。其一生弄舟学海,读书、教书、写书、藏书,传文化之精髓,递文明之薪火,笔耕不辍,诲人不倦。他奉行……[详细]
|
严信厚(1828—1906,一作1839—1907),字筱舫,慈溪费市(今属江北区)人。早年就读私塾,后在宁波恒兴钱店当学徒,继供职于上海宝成银楼,好学上进,为店主胡光墉赏识。经胡介绍,入李鸿章幕,受委驻沪襄办饷械。旋由李保荐为候补道,加知府衔,任河南盐务督销。清光绪十一年(1885)署长芦盐务帮办,次年于天津自设同德盐号,遂以盐务起家,经营商业,投资近代工业,资财渐厚。继于上海设源丰润票号总店,……[详细]
|
方举赞(1820—1906)南蓢左步村人。早年在上海打铁坊当学徒,满师后流动打铁谋生,并往返上海、广东之间,贩卖杂货,又与英商“老船坞”买卖旧铜皮、铜钉而牟利。清同治五年(1866)与孙英德(左步同乡)两人合资300银元,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左步孙氏与翠亨孙氏是同源宗亲,方、孙两人通力合作,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先行者。发昌机器厂初为铁业手工作坊,专为“老船坞”配制船用零件。1869年,方举赞以200银……[详细]
|
汪宗沂(1837—1906),字仲伊,一字咏村,号韬庐,歙县西溪人。幼时母授以《尔雅》、《毛诗》,后受业于临川李联琇。从江苏仪征刘文淇研究汉学,从桐城方宗诚治宋学,又自钻 研经学,博览群书。清光绪二年(1876)拜翁同和为师。光绪六年进士。授山西知县,后被曾国藩聘为忠义局编纂。光绪二十一年赐五品卿衔。曾任李鸿章幕僚,因不能尽其才而辞归,曾主讲安庆敬敷、芜湖中江、徽州紫阳等书院,后在家开经馆授徒,……[详细]
|
汪桂芬(1860—1906),名谦,号美仙。清代潜山人。春台班著名武生汪年宝之子,著名京剧演员。他长期在北京演出,因其身材不高,头脸较大,故有“汪大头”之称。汪桂芬9岁从陈兰笙习老生,亦兼演老旦。18岁时满师,未及搭班,因嗓音变化不能演唱而改学胡琴,专门为著名京剧演员程长庚伴奏。他虚心学习研究,对程派的声腔特点、艺术手法,获得了较深的理解。1880年嗓音恢复,搭春台班,重新登台演出。他力学程派而又……[详细]
|
伊希丹金旺吉拉(1853~1906)蒙古族,镶白旗都仁敖包人,那木吉拉道尔吉总管之子。7岁被鄂尔多斯郡王旗(今伊金霍洛旗)公召庙(全福经轮寺)的沙卜隆-第五世招去,学蒙、藏文及医学,15岁学蒙、藏两文经卷,造诣颇深,并开始诗歌创作。20岁游览鄂尔多斯7旗各庙宇,制作经卷印版,出游察哈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等地行医,着《珊瑚验方》(藏文)、《珍宝验方》(藏文)、《验方集》(蒙文)、《医学歌诀》(藏文……[详细]
|
方友升(?~1906)方友升,长沙县人,生年不详。清咸丰末年投湘军人川,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后隶湘军刘松山部。同治七年(1868),随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民起义,办理军需,购买马匹。金积堡之役后,受命统领所购马匹组成的骑兵营队,升副将,赴河州进行攻剿。光绪元年(1875),他升为总兵,次年从刘锦棠出关参加收复新疆的战争。三年,晋提督,先后参加攻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阿克苏、乌什、库车的战斗。后奔母丧回……[详细]
|
王之春(1842-1906) 字爵棠,号椒生,清泉(今衡南县泉溪狮子坪)人。王之春出身文童,弱冠从戎。19世纪70年代,先后作为李鸿章和彭玉麟的部属,驻防北塘海口和江苏镇江一带。光绪五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威胁我国的东部海疆。王之春受遣赴日本查探。归国后,向朝廷上-,陈夷务,自请带锐师归复中山。并将此行的见闻写成《谈瀛录》。光绪十年,法国侵略越南和中国,王之春受命说泰国夹攻中国,因故……[详细]
|
邓增(1843—1906),字景廷,新会县篁边乡(今属蓬江区)人,世居丹灶乡望富里(今属蓬江区),少时随父做生意,爱习武。清咸丰十年(1860年),加入清军。清同治元年(1862年),随清军从广州赴浙江镇压太平军。清同治三年(1864年),被浙江巡抚左宗棠擢升为把总。镇压捻军有功,升为副将。清光绪元年(1875年),随都统金顺进军新疆收服辑怀城、乌鲁木齐、昌吉县、呼图壁各城。清光绪十八年(1892……[详细]
|
陈玉澍(1852-1906),字惕庵。建湖县上冈镇人。晚清诗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肄业于南菁书院,得到经家黄以周的传授,先后著有《尔雅释例》五卷、《卜子年谱》五卷。光绪十四年,中戊子科举人后,潜心研究鲁、齐、韩诗与毛诗之异同,著成《毛诗异文笺》十卷。中年时潜心于历史、政治、掌故的研究,主张变法图治。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撰文鞭挞日军侵略,抨击清王朝丧权辱国,歌颂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写成《后乐……[详细]
|
郑贯公(1880—1906)名道,字贯一,笔名自立、仍旧。香山县人。初就读乡塾,16岁因家贫辍学,东渡日本。依其族人在太古洋行横滨支店服役。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特许免费入读梁启超创办的东京高等大同学校。1900年冬,受聘为康有为任主编的《清议报》,易名贯公。后与梁启超、秦力山等一起,以示脱离康有为保皇党,出版《开智录》半月刊,以自由平等独立学说鼓吹革命。1901年春,经孙中山介绍,任香港《……[详细]
|
余鸿观 [生卒]1846-1906 [籍贯]金堂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蜀燹述略>,<养松塾言> [小传] 年十二丧父。性嗜学,家贫无力购书,尝售已读书易未读书。书贾器而怜之,愿以异书易之,不名一钱。同治十三年(1874)补县学生员。嗣是凡岁科试,辄列高等。旋调入成都尊经书院上舍。五与乡试不第,亦不以为意。乡里耆旧争延为师,从学者以百数,中举者甚多。久而名益噪,士大夫争欲致之幕下。初……[详细]
|
王宗朋(1847—1906),字兰居,清末山东濮州王榔头庄(今鄄城箕山镇王榔头庄)人。王宗朋自幼爱好武术,光绪二十年(1894),以练武强身、扶弱保家为宗旨,创建了“红沙会”,组织本村及附近乡民,反抗官府的横征暴敛,为民申张正义,红沙会很快发展到500余人。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后,镇压抗绢运动。光绪二十八年(1902),郓城知县抓捕了抗绢领袖任青合,王宗朋带30多名会员,赶赴郓城,和郓城的抗绢群众团……[详细]
|
陈玉泉(1845~1906),农民诗人,号裕南,今岳阳县月田镇人。12岁到外祖父毛家当牧童,外祖父见玉泉聪颖好学,晚上则教他读书识字。在毛家6年,学识长进不少。一日,平江举人陈云田来月田,为港水所阻。玉泉将陈背负过港,顺口吟诗两句“绿水满溪行客叹,书生强作渡人舟”,为陈举人所赞赏。他所作《冬夜杂座》诗“拨火时煨芋,添薪夜煮茶”及“晨餐白玉蔬,晚煮黄粱饭”,表现了生活淡泊、乐在其中的情趣。54岁时携……[详细]
|
梅调鼎(1839—1906),字友竹,号赧翁,慈溪县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幼好书法,早年临习钟繇、王羲之,兼涉晋唐诸家。应省试时,因恶馆阁体,执意不附俗,被取消考试资格。既绝仕进,一意砺字,大雪日常双手插雪堆,待冻僵后起而奋笔疾书,直至发汗,如此书艺大进。中年起掺入欧阳询、李北海笔法,变圆为方,笔力拗拔。耻于替达官贵人作书,后以卖字为生。晚年潜心北碑,笔势转为沉雄剽悍。与阿育王寺方丈宗亮往来甚密……[详细]
|
李伯元(1867--1906)江苏武进人,自幼聪慧好学,兴趣广泛,每当夜深人静之际,淡月孤灯之下,攻读不止。他擅长制艺诗赋,善于绘画篆刻,懂得金石考据,可谓多才多艺。少年时期就考取了秀才,名列第一,但始终未能考中举人,仕途失意,这对他后来思想的变化,痛感官场黑暗,敢于起来加以揭露鞭挞,是有重要意义的。先后写成《庚子国变弹词》、《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详细]
|
周铭,字新甫,狮城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生,五岁丧父,承母教导,勤奋读书。同治五年(1866)考取生员,后为附贡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凡修桥铺路、建路亭、修寺庙等公益事业他都尽力支持。光绪十三年(1887),同其兄弟三人集资建半林溪洞桥、石泉亭。光绪十四年,受县丞蔡锡章荐举为周墩义仓社长,主管积谷防荒济饥,经数年努力,义仓积谷数量充盈。常充资困济饥之用,民众敬仰,送“练达老成”、“急公好……[详细]
|
姚洪业(?-1906)近代民主革命者。原名宏业,字剑生,号竞生。后因崇拜明太祖朱洪武及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之英名业绩,改名洪业。1904年肄业于长沙明德学堂。后赴日本留学,入东京铁道学校。1905年入同盟会,并创办路矿学校,首倡保护路矿主权。后因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愤然回国。不久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被推为干事。1906年4月因感怀清廷吏治日坏,郁愤交集,遂留下绝命词千言,投黄浦江……[详细]
|
萧克昌(?-1906)近代洪江会首领、早期工人领袖。湖南湘潭人。早年加入会党,为马福益旧部头目之一。久居安源(今江西萍乡市南矿区,位萍乡市南)任矿区领班,1906年(德宗光绪三十二年)7月“洪江会”成立后,他积极组织矿工参加并到醴陵(位株洲市东南) 进行联络。他屡次派人去上粟市与“洪江会总部”接洽,提前起义,拟先夺取矿警枪枝,攻占萍乡,再与“洪福会”首领姜守旦会商进攻浏阳(位萍乡市西北属湖南省),……[详细]
|
王 渠 (1835—1906),字文佩,号屏山,长林乡杨寨人。幼家贫无力求学,得师赵烈臣照顾进学,刻苦自励。咸丰十一年(1861)以拔贡生赴省考举人不中,授户部小京官,后升主事户部山西司员外郎。光绪初年,从家信中得知沔县水灾严重,民不聊生,专摺奏准,减免灾区田赋。曾在汉南书院(今汉中中学)主讲10年,供职期间收藏古书较多,回乡时将一半(百余卷)捐赠汉南书院,另一半除散毁外,土地改革时由家属交褒城一……[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