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省三 (1905—1938)原名鹿效曾,化名季方华。莱芜县西牛王泉村(今属莱芜市莱城区) 人。中共莱芜县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之一。1929年秋,考入济南正谊中学,期间经张子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被选为学生-团主席团,领导了济南学生赴南京的-运动。由于多次组织同学--、闹-,被国民党政府列入“通缉名单”。1933年初,担任中共山东省委巡视员。期间,经常到淄博、益都、寿光等地检查指导……[详细]
|
王汝起(1905—1940),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二支队支队长。又名王坚。出生于山东省黄县王家茧坡。因家境贫困未能读书,从小帮助家里种地,13岁时给地主家放猪、放牛贴补家用。父亲失业后,1923年全家背井离乡,逃荒到黑龙江省宁安县长岭子落户谋生。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宁安县,到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王汝起的父亲惨死在日军的车轮下,国难家仇,激起了他对日寇不共戴天的仇恨。这年秋,王汝起在宁安……[详细]
|
张子良(1905~1972)曾用名张启汉。陕西清涧人。他父亲深受不识字的苦,靠给人打工、做饭,断断续续供他读了六年书。后又得同学周继丰帮助,到榆林单级师范读了一年。1924年陕北大旱,周家生活也很困难,只好辍学。时值国民军第二军在榆林招兵,他报名当了兵,在河南、山东转战一年多。1925年国民军第二军失败,他跑回家乡。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在清涧农村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使他受到了教育。当听到同学……[详细]
|
臧克家 (1905~2004)笔名少全、何嘉。山东诸城人。民盟成员。193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任山东临清中学教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候补理事,《文讯》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协-书记,《诗刊》主编。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六、七届常委,中国作协第一、二、三届理事和……[详细]
|
王亚平 (1905~1983)笔名罗伦。河北威县人。中共党员。1926年毕业于河北省立第四师范。1935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战地服务队,任《春草诗丛》主编,1946年到冀鲁豫解放区,任冀鲁豫文联主任,主编《平原文艺》,1949年后历任《人民日报》副刊主编,《新民报》总,北京市文艺处处长、市文联秘书长。全国曲协常务理事。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都市的冬》、《十……[详细]
|
刁沼芬(1905~1986)刁沼芬,原名泮梅,广东兴宁人。民国11年(1922)到其曾祖父开设的刁成美土布店当学徒。数年后,成为经理,勤谨经营,布店业绩在兴宁县土布业中名列前茅。刁一面经商,一面自学,对当时进步作家的名著尤为爱不释手,思想因此逐渐倾向民主革命。民国14年(1925)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途经兴宁县。刁沼芬看到革命队伍昂扬斗志,深受感染。民国15年兴宁组织农会,他被公举为代表,参……[详细]
|
王鲲(1905—1927),乳名宗宝,又名经奎,原籍奉化连山乡外王高岙村(今大堰镇),生于鄞县江东忠介街(今属江东区)。1921年入华英学堂读书,参加万人反帝-。毕业后进宁波邮电局作拣信工。1925年五卅运动中,发动邮电工人参加--。同年秋加入共青团,冬转为中共党员。次年秋,组织邮电、纱厂及甬曹段铁路工会,任宁波总工会会长,筹建宁波工人纠察队。继辞职参加前敌宣传队,赴曹娥慰问北伐军。1927年元旦……[详细]
|
罗登贤(1905~1933),原名光,化名光生,今禅城南庄镇紫洞村隔巷人。民国11年(1922年)参与发动工人成立维护工-益的太古船厂工会。接着又发动铁工、铅铜铁喉和钨厂等行业工人成立香港金属业工会,成为该会领导人之一。民国14年春,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工人运动,任香港海员工会秘书。日、英帝国主义在上海-中国人的“五卅”惨案发生后,为声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他协助苏兆征发动海员和金属业工人参加……[详细]
|
冯至(1905.9.17-1993.2.22)原名承植,字君培,笔名琲琲、CP、鼎室等。河北涿县人。诗人、德语文学专家、杜甫研究专家、翻译家。少年时就读于河北涿县小学,后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在《创造》季刊上首次以冯至的笔名发表诗作,同年参与创立新文学社团浅草社。1925年与杨晦、陈翔鹤等人发起成立沉钟社。192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详细]
|
马豫章(1905~1977)原名马汉帜。陕西米脂人。1921年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学习,受魏野畴、王懋廷等影响,参加了反对军阀井岳秀的斗争。1925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斗争,在“三一八”惨案和电车工人-运动中经受了考验和锻炼。1927年夏宁汉合流“清党”-,全国处于-之中,他仍坚持革命,并由张幼卿介绍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马受中共派遣到山西、甘肃工作。在太……[详细]
|
徐育三(1905~1930),又名徐先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出生,家住金寨县燕子河乡土塘村(原属霍山县境),民国1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英霍(山)边区党支部书记、中共霍山县委委员、安徽省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他少年时代就富有正义感。早在小学读书时,因校方克扣学生生活费、无故体罚和开除学生,他曾带头组织学生与校方辩论,而被学校开除学籍。转而考入安庆法政学堂。在安庆,接受了马克思……[详细]
|
戴锦荪(1905~1980)屯溪隆阜乡隆阜村人。1950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歙县园艺场副场长、工程师,歙县园艺科学研究所所长、农学会名誉主任,科协副主席;徽州专区园艺学会副理长,安徽省园艺学会理事;县、省人大代表。戴锦荪19 岁从事庭园栽培,引种柑桔,首获成功。同时在朱里创办徽州第一个养蜂场,首次引进意大利蜜蜂;后经选种、育种,予以推广,是徽州一带养蜂业的开拓者。民……[详细]
|
吕旃蒙 (1905~1944),零陵县堡里桥乡人(1995年后属永州冷水滩区普利桥镇)。1919年14岁时,到县城崇文小学读书,两年后考入永郡联立 洲中学。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名列前茅。1926年,在 洲中学毕业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1935年,入陆军大学。1938年毕业。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团长等职,在任国民党中央军校上校总队副期间,多次-要求到抗日前线杀敌。1939年,调任国……[详细]
|
纵翰民(1905~1992),萧县丁里镇纵瓦房村人。曾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顾问,江苏省政协第四、五届常务委员。青少年时代,在“五·四”运动影响下,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南京第四师范读书时,曾被选为学生代表赴沪慰问“五卅”-工人;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就读时,考入黄浦军校。民国16 年(1927 年)6 月参加革命,投身恽代英主持的武汉军校,随即编入由叶剑英任团长的教导团,12 月参加了由张太雷领导……[详细]
|
张开泰(1905~1978),别名吴伯雄,海南崖县(今三亚市)藤桥区风塘村人。1905年张开泰出生于风塘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七岁时,父亲去世,他跟着母亲、哥哥和两位姐姐靠耕作农田过日子。后来,在他的迫切要求下,母亲求人说情,让他读了两年初级小学,后再进高小读书一年,不久后因故辍学。张开泰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朝夕与贫苦农民相处,他深知农民的苦难。1925年11月,他把乡村青年……[详细]
|
俞保元 (1905—1930) 俞保元,化名蔡昌,出生于排衙镇西北(现港东乡排衙大队七生产队)的一个贫农家庭。16岁进陆伯良的布庄当学徒,在陆铁强、俞甫才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 1927年初,俞保元由叔父俞甫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到武汉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党务训练班学习,6个月后回上海。不久遭国民党反动-逮捕。后经中-组织营救回崇。 1928年8月,中共江苏省……[详细]
|
陈盛明(1905~1985年),又名明诚,化名陈刚,泉州聚宝街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生。祖父陈槐三是秀才,父亲陈育才是举人。民国13年(1924年),陈盛明从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毕业。次年初,到厦门鼓浪屿普育小学任教兼私立思明初中物理教员,此时他化名陈刚加入国民党。10月,到广东大学农学院深造,并参加旅粤福建左派青年团体福建革命青年团,与共产党人交往甚密。民国15年7月退学回家。11月,……[详细]
|
陈琨(1905~1930年)陈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生,又名玉成,字琢余。山霞乡山尾村人。父陈乃英是塾师,兼业中医师。母李盏,温厚贤淑,善理家务。陈琨5岁时,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责督甚严。陈琨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为邻里所称赞。稍长,其父送他就读于后张张焕堂及涂寨、辋川、下社尾等地的塾馆名师。陈琨16岁考入泉州高级农校。那时马列主义已开始在泉州传播,陈琨在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在进步书籍的启发……[详细]
|
199、胡永年
胡永年,字世熙,号鹤山。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于武平县十方镇三坊村。民国10年(1921年)小学毕业,考进省立第七中学。民国15年,考入厦门集美师范学习。他生活俭朴,学习勤奋,得到师生的赞誉。毕业后从事教育30余年。先后在武平十方、城厢中心小学、私立维扬中学任教导主任,惠安公学、同安公学、武平县立初中、省立上杭中学、上杭县立初中、江西瑞金福幼中学、武平私立灵岩中学、武平一中等校任教员,培……[详细]
|
陈耿(1905~1933),原名浩源,号硬石,崇安县程家洲人。家中有田产数十亩,茶山近百亩。父亲陈更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乡村医生,家境较富裕。少年时期,陈耿在城村私塾读书,后到黄土的新学堂学习。“五四”运动时,就读于崇安高等小学。受进步思潮的影响,他迫切希望毕业之后走出偏僻山区,到外地寻找革命道理。民国13年(1924),他不顾家庭的阻挠,也不向新婚妻子告别,就径自投奔到革命的中心广州,在国民革命……[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