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镇基(1865~1920) 字鼎丰,回族,世居本县西门内。与兄培基相偕肄业关中书院,因家贫归,就学丰宁书院,刻苦自励,补县学生员。光绪二十四年于清真南寺设馆授徒,学生众多,刘霞举、孙雨晴等皆出其门。 光绪三十二年,镇基任县高等小学堂教习。翌年,奉陕西提学使命,调入省城学务公所研习学务。期满,游历湖北、上海、天津、北京、保定等地考察学务,益富新知。回省后被委任西乡县劝学所长,兼县视学。……[详细]
|
王举之(1882~1911) 字聘三,下高川小渔沟人,生于清光绪八年,16岁中童子试。光绪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他以公费生赴西安入陕西省高等学堂预科就读,在该校秘密加入同盟会,投身于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斗争行列。他曾写过一篇《讨蚤檄文》,文中说:“食人之血,饱尔饥肠……实为人群之所共嫉,天地之所难容。”必须“犁庭扫穴,丑类匪贻。”方可“既见巍巍之旗鼓,必成赫赫之功勋。”借物喻理,以……[详细]
|
范鸣岐 原名肇凤,县城东关人,清光绪末年中秀才。范貌不扬,腮陷,鼻如鹰嘴,目光射人,性狡黠,胸有城府,笔舌两利,又为洪帮“山主”,市井无赖多趋附之。 宣统三年(1911),豪绅恶霸黄朝镛把持县政,范为之出谋划策,被倚为心腹。民国2年,经黄推荐,县知事俞璞臣任范为典史(看守所长),范奉命唯谨,奸巧益露。4年任县学务经费局董,7年任县粮秣局长,10年任筹饷局长兼0会长,11年,任财政局长,……[详细]
|
朱问民(1880—1951) 县城东关人,虽出身书香门第,而性凶悍好斗。少年时游学西安、保定等地,学无所成。清宣统三年(1911)返县,入洪帮为大爷,任簸箕河民团团头。其时,豪绅恶霸黄朝镛等把持县政,以其亲信徐培桂为民防局长,徐、朱两家宿怨甚深。一夕徐方横榻吸鸦片,忽有公差入禀,请赴县府议事,徐甫出家门,即为一大汉以布带勒其颈,负之急赴东关郊野,有刀手数人自丛中跃出,朱喝问徐:“你知罪否?”……[详细]
|
黄朝镛(?—1926) 字西堂,县城西关人,富冠城乡,拥有良田沃地2000余亩,城固、石泉等邻县,亦有其庄园,是本县晚清时最大的地主。清同治元年(1862),蓝大顺起义军围城,朝镛父黄新谟,率团丁狙击,为义军所杀。事后地方官上奏,清廷恤赠云骑尉世职,由朝镛袭之。乃得把持县政,借兵燹后民不聊生之机,强取豪夺,兼并土地,不数年,阡陌纵横,商号林立,在西乡南大街设“九如祥”座号,经营丝绸绫缎、京广……[详细]
|
唐素珍〔女〕(1906~1982) 清光绪三十二年出生于廷水乡庙垭村。民国14年(1925)夏,陈浅沦在私渡河、廷水一带组织“大脚会”,动员妇女放足,但当时封建家规甚严,年轻妇女身受种种约束,不能走出家门,宣传很难深入。唐、陈二家相隔不远,素珍主动为“大脚会”充当联络员,成为浅沦的得力助手。她走家串户和缠脚妇女接触,扩大了宣传效果,并且联络一些小媳妇、大姑娘剪大脚鞋样,教唱放脚歌谣,终于使这……[详细]
|
姚效先(1891~1961) 字悫子,清光绪十七年四月出生于下高川,幼承家训,青年时期即对诸子百家,经典史籍悉心钻研,打下丰富的文史知识基础。民国10年(1921)8月,考入浙江杭州蚕业学校,半途辍学,至北京族兄姚守先处,与人合办书画研究会,讲授书法。值西乡旅京同乡会创刊《西乡》报,聘效先任,在刊物上,他撰写文章多篇,痛斥时政腐败,其中有涉及西乡县境交通一文,除报导当时现状外,还提出规划与建……[详细]
|
汪世衡(1885~1919) 字仲山,杨营富儿沟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民国元年(1911)赴西安入西北大学习法律。翌年,陕西省选送官费留学生,他得入日本法政学校,继转入明治大学法科。毕业后,留该校研究科继续深造。 民国8年,巴黎和会上,我国外交失败。消息传开,举国惊愤,在国内激起“五四”-,继而各界人士纷纷响应,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世衡与留日的中国学生……[详细]
|
段惠君〔女〕(1878~1945) 峡口乡人,生于清光绪二年。县南区名人薛光熙妻。清末,随夫宦游四川成都等地。民国元年(1912)夫妇相携回乡,先协助其夫创办南区高等小学,后又倡办丰西崇实女校及峡口镇女校,是思想开朗、富于开拓的女性。6年,光熙赴京、津、青岛等地,考察教育、实业,慧君亦偕行,与社会接触多,见闻增广,眼界更开。10年同归时,陕西省政府委任慧君为省天足会陕南分会会长。从此,慧君投……[详细]
|
罗志勇(1966~1984) 峡口乡井坝村人,自幼家境贫寒,但能刻苦读书,其家居与峡口乡相距7里,为了赶早操、早读,他常是不等天明便起床就道。因之初中三年从无缺课,学习成绩优良,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被评为“三好”学生,多次受到表扬。放学回家后,又手脚不闲地干农活,做家务,深得父母、邻里的喜爱。 1983年,志勇17岁自峡口中学毕业。年底,农村征兵工作开始,他带头报名应征,并向乡政府多……[详细]
|
刘继哲(1919~1943) 黄池大歇场人。父辈业农,家境贫寒。继哲初在草庙小学读书,后转入南区高小。民国18年(1929)大旱无收,次年春,农民以树皮、野菜为食,继哲时年10岁,即辍学在家劳动。21年,本县西区燃起革命烈火,建立苏维埃,打土豪,分田地,消息传来,继哲高兴地说:“红军救穷人,好得很”。小小年纪,已经爱憎分明。 民国24年后,继哲先后在西乡简师、汉中联中、洋县国立七中、省……[详细]
|
陈浅沦(1906~1933) 幼名典伦,字徽五,一度化名陈潜。清光绪三十二年出生于廷水乡竹园子。5岁启蒙,天资聪颖,酷爱书画。年岁稍长,他看不惯乡里土豪劣绅的横行霸道,甚至对自己破落的小地主家庭也滋长着日益强烈的叛逆心理。有一次,父亲派他到佃户家催租,浅沦当即说:“房是招牌田是累,银钱多了是催命鬼。”他在少年时代即已萌生了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民国10年(1921)8月,浅沦考入城固天……[详细]
|
刘炳盛(1904~1932) 骆家坝乡阳雀垮人,清光绪三十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入私塾读书,13岁家贫辍学,随父兄务农。由于他常年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目睹土豪劣绅之跋扈与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难,思想深处埋下了对吸血者的刻骨仇恨。 民国20年(1931)冬,炳盛与西乡特支负责人刘传璧频繁接触,接受了革命思想。21年元月,经传璧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陕南特委决定在农……[详细]
|
刘传璧(1913~1932) 字介璞,骆家坝乡骆镇村人,民国2年2月出生,7岁入私塾,15年(1926)复毕业于县立北后街高等小学,同年9月考入汉中共立中学。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媚外攘内,-之祸,迫在眉睫。汉中各校学生走上街头,--。传璧在学运中积极参加陕南特委的外围组织“红军之友社”,负责宣传组织工作,不久,又当选为共立中学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成员。 民国19年冬到20年春……[详细]
|
李文敏(1817—1890) 李文敏,字少,号捷峰,本县城内人。幼时家贫,但攻读刻苦。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乡试中举。咸丰元年,任城固乐城书院山长,二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七年,随某大臣赴沈阳督办皇陵工程。帝俄入侵东北,文敏奉命参加山海关防营襄办文案。同治元年,调京任礼部职方司、员外郎及郎中,掌管祠祭印信。咸丰帝、后葬礼,文敏谋划周详,受到尝识,被提升为道员加三品衔赏戴花翎。先后调任……[详细]
|
邓三多 下高川杨家人,少时家资富饶,三多性洒脱,好挥霍,读书不成。父卒未几,家产荡尽,将卖住宅时,买主知其穷而压价,三多愤而止,于父灵位前发誓:必改行,兴家业。从此,朝惕夕励,发奋自强,数年间,产业复旧。 三多16岁被举为乡约,不久又纳资为太学生,自此掌管乡政权数十年。他刚正廉明,不畏-,每逢集日至场排难解纷,片言立决,少有兴讼者。地方经费久为豪家把持侵蚀,三多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清算……[详细]
|
葛玉翠(1910~1969) 又名李万昌,葛玉德,字中秋,西乡县古城人,幼时丧父,随母易姓到葛家。12岁时,生母病故。1923年13岁时投师汉剧科班艺人宪九光(艺名“海里蹦”)学艺。1924~1948年随宪九光先后在汉阳、安康、南郑、西乡、镇巴、湖北郧阳等戏剧班社唱戏,1958年来本县,次年镇巴县剧团成立,首任副团长。在46年艺术生涯中,演出近百本剧目。在演出《清风亭》戏中老旦沿街乞食一场时,因……[详细]
|
王熙,字缉亭,陕西西乡县城关人,聪慧多才,擅长书法绘图,尤工篆隶,精于制作,有名于时。清同治元年(1862)县城经兵燹之祸,全城灰烬,断垣残壁,满目疮痍,城池、衙署、文庙、书院以及仓廒等公共建筑亟需复建,熙受命主持重建工程。他早年曾远游京师及两湖,凡遇名胜古迹、楼台建筑,皆留心默识,究其奥妙。并博览古迹,访问名师,潜心领悟,是以深通工艺。他所主持的复建工程,规划周详,计算精确,费用经济,调度合理,……[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