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贵(1895-1978),碗碗腔名老艺人。大荔县石槽村人。自幼投师东高垣村皮影艺人曾儿。他勤于学习,不久即坐鼓说戏,生旦净丑,行行出众。他演唱的“十大本”以及《珊瑚塔》、《观音堂》、《金琬钗》等很受群众欢迎。后因嗓音变化,他又苦练月琴,终于练得旋律优美,婉转悠扬,如泣如诉。群众赞誉他弹月琴就像说话一样,赢得了东府“月琴王”的称号。1958年他被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聘为教练。1965年因年老还乡。……[详细]
|
贠安民(1923-1984),小名安娃子,大荔县人。l3岁在朝邑觉民社学戏,一年后拜同州梆子名老艺人赵东郎为师,演出第一个戏为《石秀杀嫂》,得到老师的赞扬。接着又学了《武松杀嫂》、《黄逼宫》、《黄鹤楼》等生角戏。后又改演秦腔,跟张云亭学须生,先后在大荔、朝邑、蒲城、三原等县剧团演出。l951年参加朝邑九三剧团并担任副团长。l959年又改唱碗碗腔。l964年调地区秦腔一团。曾任大荔县、原渭南县政协委……[详细]
|
负金奎(1910-1963)碗碗腔名老艺人。陕西大荔县石槽乡西里村人。自幼学习皮影,曾拜师于其舅父王牛--名T,后又拜师于沙底村王善之处学艺。出师后自成班社活动于同、朝一带。金奎上过初中,这在当时的艺人中得天独厚,他对剧本、人物角色颇有钻研,加之他的嗓音又好,声情并茂,很有韵味。特别是生、旦戏别具一格。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金奎的拿手戏群众编的顺口溜有:“走走走,看看看,《秦英征西》、《白蛇传》,……[详细]
|
雷文立(1925-1982),又名“小礼”。陕西大荔沙底村人。碗碗腔老艺人。曾任大荔碗碗腔剧团唱腔教练。文立白幼好学,先后得到老礼、瞎灯、四贵等名师的指点,使其唱腔具有委婉细腻、铿锵不俗的特点。加之本人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演唱感情充沛,年轻时就驰名一方。他演唱的戏计有50余个,尤以李芳桂的“十大本见长,以及《周仁回府》、《金琬钗》、《珊瑚塔》、《观音堂》均为他一生中最为拿手的节目。1956年参加陕……[详细]
|
王志晟(1930--1985),大荔县苏村乡王家庄人,生于1930年,中-员,1950年参加工作,曾任小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等职。l956年调入文化系统,先后任大荔县秦腔剧团党支部书记、渭南专区戏曲管理委员会业务长、地区秦腔一团革委会副主任、地区文工团京剧队副队长;1973年调回大荔县,先后担任人民剧院经理、县文艺创作组组长等职,1985年因病逝世。王志晟对党的戏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详细]
|
王赖赖(1883--1967),原籍大荔县人。l944每于合阳县黑池镇北黑池村。幼年同王麦才、朱林道同州梆子。1931年,他与拜家红、朱林逢、罗士奎旌县成立了“民生社”并任教练。l956年被陕西省对校聘请为同州梆子班的教练。1961年参加了同归赴京汇报演出团,在北京向中央-演出了他的拿《鼓滚刘封》。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看后宴请了匣子老艺人,席问誉他为“活张飞”。尚小云也赞他是“一位字正腔圆难得的好‘……[详细]
|
李仲章(生卒不详),元代杂剧作家。陕西冯翎(今大荔县)人。《录鬼簿》作大都人,或云姓孙。与赵张养浩同时。大德年间(1297-1307)曾作过德安(湖北安陆)府判官,不久迁耀州(陕西耀县)知府,皇房(1313)春调大都,晚年又于应城割田400亩,建长院,聘名师教乡里弟子。后终于此。李仲章创作的杂剧共3种,现存l种。《录鬼薄》着录两种:《卓文君白头吟》、《金章宗断遗留文书》,均佚。《录鬼簿续编》着录一……[详细]
|
王麦才(1881-1965),又名麦儿。同州梆子演员。大荔县双泉乡王旗营人,早期曾在袁老三、王学山戏班搭班演戏,擅长大花脸、二花脸。1953年起先后在朝邑九三剧团、省戏校,后又到戏曲研究院,1964年因病由省戏曲剧院回家。王麦才在家乡热心为农村业余剧团排戏,连续3年为本乡双泉南龙池业余剧团排戏,从不计较个人报酬,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1961年在戏校时,组织曾着手为他拍电影戏曲片《渔家乐》,后因身体……[详细]
|
杜升初(1 879-1951),艺名“一杆旗”,又名杜登科。大荔县杜家滩人。l9世纪80年代家乡遭水灾,流落渭南县临渭区官底肖家村。他从小爱戏如命,却遭其父杜生林(即杜麻子,碗碗腔艺人)的竭力反对。杜只好读书,因聪颖、勤奋,25岁中了秀才。但因其老祖先养过种牛、种驴,又是梨园.弟,故未走上仕途。1904年他于肖氏祠堂教私塾半每抽空弹弄乐器,习唱学艺。父亲见他意志坚定,只好依顺他并让他跟自己学对不几……[详细]
|
拜家红(1887--1953),又名拜同林。大荔县官池乡拜家村人。自幼爱好武术,跟同州梆子艺人学演同州梆子。民国初,曾在甘肃、青海等地演出,后活动于侉府一带。由于他的精彩节目《时迁偷鸡》中的“吊朝驰名于同、朝一带,在群众中颇负盛名。l953年皇省戏曲研究院工作。演出的节目主要有:《时迁偷鸡》、《孙猴盗扇》、《秦琼表功》、《老爷观春秋》、《马义滚钉板》、《下河东》、《卖画》等。《盗扇》、《时迁偷鸡》……[详细]
|
乔知之,唐代同州冯翊人,以文词知名。著有文集二十卷,以《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唐(公元?年至六九七年)名不详,同州冯翊人。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后神功元年。与弟侃、备并以文词知名,知之尤有俊才,所作诗歌,时人多吟咏之。武后时,除右补阙。迁左司郎中。有婢名窈娘,美丽善歌舞,为武承嗣所夺。知之怨惜,因作绿珠篇以寄情,密送于窈娘。窈娘感愤,投井自杀。承嗣于衣带中见其诗,大恨,因讽酷吏罗织诛之。……[详细]
|
严休复,唐诗人。字玄锡,排行十八。郡望冯翊(今陕西大荔),吴郡(今苏州)人。宪宗元和初为拾遗,元和四年(809)与独狐郁、李正辞同转补阙。历任膳部员外郎、吏部郎中、杭州刺史、司封郎中、给事中等职。文宗大和四年(830),由华州刺史人为右散骑常侍。大和七年出为河南尹,旋以检校礼部尚书充平卢军节度使,卒。《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一。……[详细]
|
吉皎,冯翊人,卫尉卿致仕。诗一首。 ……[详细]
|
吉旼(jí mín)(758—约847),一作吉皎、吉耿,冯翊郡大荔县(今陕西大荔)人,唐诗人。元和初年(806)授河南登封县令,元和十五年(820)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令,晚年以御尉卿之职致仕(退休),致仕后居洛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三月二十四日,与白居易(772—846)、胡杲、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等于洛阳履道里白居易居处聚为“七老会”,赋《七老会诗》;同年夏,又合李元爽、僧如满为“九老会……[详细]
|
杨乘,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祖遗直,客于苏州,父杨发遂家于苏州。有俊才,宣宗大中元年(847)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杨乘与父杨发、叔杨收、杨假、杨严皆以文学登第,时号“修行杨家”。杨乘尤擅长歌诗。《全唐诗》录存其《甲子岁书事》等五首诗。张为《诗人主客图》特标举其会昌四年(844)讨刘稹时所赋《甲子岁书事》诗,并列其为“广大教化主”之上入室者。……[详细]
|
杨收(816~869年),字藏之,唐懿宗朝宰相。祖籍华阴(今陕西华阴市),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其父杨遗直客于苏州,因家于吴(今江苏苏州市)。他生性聪明,少年早学。7岁丧父,与母清贫度日,刻苦攻读。13岁熟知经史,通礼学,晓乐律,多才多艺。善写文章,尤长于诗赋,吴地人称为“神童”。武宗会昌初年(841),进士及第,时为26岁。他的兄长杨发时任润州刺史从事,家于金陵(今江苏南京),他从长安东归,途……[详细]
|